文化产业评论:在国网公司成立的一年里,业界普遍感觉“动作太慢”。在国网成立周年的座谈会上,国网董事长赵景春坦言,“回顾过去的一年,最重要的收获是增添了自觉和清醒”,随后披露的战略规划以及近期密集的工作时间表,令人颇有厚积薄发之感。以下是作者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对国网的整合路径做些探讨。
作者:林起劲 曾会明
来源:中广互联
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国网公司披露了整体战略规划,尤其是明确提出了“五年基本实现全国一网”的目标,引起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条块分割的广电网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一省一网的整合,上市公司也已有8家,但整个有线行业的年收入也就800多亿,在复杂多元的竞争格局下,单打独斗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业内有个说法非常形象:有线不算是一盘散沙,但也不过就是“一筐土豆”!
在整合对象方面,大多省网一方面都认识到全程全网整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对国网整合的力度、方式、股份及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还持有浓重的观望心态。那么,仅有45亿注册资本的国网,是否有可能弈出一盘“蛇吞象”的妙局?五年后能否实现一统江湖的梦想?这个问题近期被行业热议,而谜底或许只有五年后才能揭晓,但我们不妨做些分析。
2010年1月,三网融合政策出台,不久中国有线委托我们做了一个战略研究项目。通过各方面的梳理和战略比较,我们研究团队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战略根本建议以及“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策略。但很可惜,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盼到国网公司的身影。
在国网公司成立的一年里,业界普遍感觉“动作太慢”。在国网成立周年的座谈会上,国网董事长赵景春坦言,“回顾过去的一年,最重要的收获是增添了自觉和清醒”,随后披露的战略规划以及近期密集的工作时间表,令人颇有厚积薄发之感。
以下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对国网的整合路径做些探讨。
国网公司之“天时”所在
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笔者所言“天时”者,首先就是这个“世界潮流”,即行业趋势;其次,作为国有机构,很重要的就是所处的政策大环境。
本来,2001年12月成立的中广影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就是定位为全国有线网络整合的主体。200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广传输更名为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线”,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这个定位。可惜的是,这一颇具前瞻性的举措,在整合了海南有线之后就被刹车了。直到2010年,国务院提出“三网融合”,广电被要求组建国网。
“三网融合”政策的背景,与应对当时全球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因此在信息经济领域,该政策对“信息化潮流”的认知和定位,其清晰度与2013年确立的“宽带中国”战略和信息消费促进政策有较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广电行业处在文化与意识宣传范畴,有线网络兼具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属性,在文化领域相关配套政策远未明晰的背景下,其公共服务属性与“三网融合”的“双向进入”竞争存在很深刻的内部逻辑矛盾。事实上,在上述给中国有线的咨询研究中,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特别强调了广电的文化属性特质,并注意到了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但该规划与三网融合关联度较低,难以借此发挥国网公司的文化属性特征。
近年来,在信息经济领域,2013年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宽带中国”战略,有线电视网络与通信网同被认为是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并在2015年进一步提出了“互联网+”口号,进一步强调互联网与国民经济的深入融合,以及宽带网络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在媒体文化领域,2012年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作为建国以来的重大政策举措,将文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2014年8月的“媒体融合”政策更是推动了文化领域的实质性政策革新。笔者认为:上述国家级政策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网融合”政策落地实施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问题;因此,虽然“三网融合”政策已经进入尾声,但目前的广电行业和国网公司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最好的政策时期。
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整合,推动基础信息网络平等互联,尽快提升网络能力,为消费者提供高速优质服务。”正是基于上述政策要求,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广电网络座谈会上表示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相关政策部署,着力实施“电视+”行动和“宽带广电”战略,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宽带化,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推进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开发等核心工作。田进对国网公司明确指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作为广电参与三网融合的主体,要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做实做细各项工作,“把广电网络由以往的单一收视服务变为综合信息服务,打造家庭信息中心”。
广电总局提出的“实施宽带广电战略、打造家庭信息中心”,笔者认为这是对3月份CCBN主题报告会上聂辰席副局长提出的“智慧广电”概念的进一步细化,且更加落到实处。它不仅是对国网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整个有线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宽带广电”显示了对于宽带网络的战略高度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宽带接入业务,而是广电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之一,要成为各行各业实现“互联网+”的高速公路之一;“家庭信息中心”则明确了广电网络要从单一承载、提供视频服务,走向多业务运营,这是万物互联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以家庭客体为场景、以有线为通道、电视为入口,连接更多的社会资源,提供更多的家庭与社区服务。
我们认为,“实施宽带广电战略、打造家庭信息中心”是总局近年来对有线行业提出的最具方向指引性的战略。国网虽然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从行业趋势,到国家政策,尤其是总局正确的战略方针来说,却是正得“天时”。当然,全国整合大业,如果能够推动至少副总理级别的中央领导来抓,那“天时”就真正到位了。
国网公司之“地利”营造
笔者所言“地利”者,指的是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三网融合竞争中,国网公司作为有线网络行业代表,最重要的“地利”问题显然是与宽带服务及数字电视新业态相关的价值链环节问题。
在此领域,国网公司首先将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从工信部申请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笔者注意到在上述广电网络座谈会的嘉宾中,除了广电总局、中宣部、财政部文资办相关领导外,工信部电信管理局领导也赫然列席。笔者认为:不管有关部门是否情愿,国网公司获得相关电信业务牌照作为一个政策“规定动作”必然通过。何况,在5月份刚刚发布的宽带提速降费文件中明确提到,“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整合,推动基础信息网络平等互联”。这个“平等”二字价值千金,意味着合理的网间结算。
在“宽带广电”战略与数字家庭新业态推进中,国网公司在“地利”方面更重要的是与各地省网的协同。在上述广电座谈会中,国网公司董事长赵景春表示将着力建设互联互通平台,具体计划如下:(1)2015年5月,完成(干线)网络传输扩容、新增储存分发能力的建设,与湖南、四川、陕西、山东、湖北等省开展互联互通平台视频互联网业务;(2)2015年8月,完成全国视频点播总平台建设,与广东、陕西、海南、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开展视频点播业务;(3)2015年10月,完成24个省的100G和10G光传输和数据交换系统,具备开展电信业务的能力;(4)2015年12月,CDN内容推送网基本建成,开展互联网和视音频内容推送服务;(5)2016年3月,广电云建成,面向多种终端的内容集成和融合服务平台建成,形成内容分发、流量调度和监测、用户管理、分发加速和融合服务等能力。另外,国网公司还将打造宽带提速与内容分发网实验区,具体计划是:与四川、湖南、海南、山东、湖北等10个省级网络公司合作,加快骨干网优化和升级,提升骨干网、城域网的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使其城市广电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过100Mbps;同时,加大IDC、CDN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策略性部署CDN,着重建设承载视频和下载为主的大流量分发架构。广电座谈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与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关于合资成立专业CDN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笔者认为,在电信业务牌照基础上,通过上述互联互通平台、视频点播平台两大业务平台,以及IDC、CDN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国网公司将形成与各地省网业务层面的战略协同和共同利益。特别是IDC、CDN这类对于宽带业务和跨域内容服务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广电有线行业三网融合竞争的关键瓶颈;并且,在“互联网+”政策趋势下,可以预计这一瓶颈将被进一步放大。但上述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各地省级网络公司而言,则是难以回收投资收益的领域。而国网公司作为行业代表,对IDC、CDN这两个基础性环节的投资,是弥补行业价值链短缺、构建“地利”的关键性举措。
国网公司之“人和”赢取
既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人和”必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在2010年面向中国有线的三网融合战略研究项目中,笔者所在团队分析了各种“人和”因素后,提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行动策略,即按照“监管当局—广电系内部—产业链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用户—竞争伙伴”的顺序实施相关工作。
在过去5年的三网融合发展中,笔者认为广电行业最大的一个行业性“人和”问题是:不论是IPTV还是互联网电视(OTT
TV),这些新媒体业务都导致了电视台和有线网络公司的利益分裂,因为上述两种业务实际上都是对有线电视用户的分流。从电视台最重要的广告商业模式来看,电视台的最重要的新媒体业务其实是在挖自己的墙角——即核心的电视受众,而有线电视网络在很长时间其实难以从所谓新媒体业务中获益。
而去年8月份“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政策带来了新的思维。笔者很高兴地看到,在国网公司的规划中,“媒体融合”工作被提上议程。在去年ICTC期间,国网公司决策层相关领域就透露,国网公司正在向广电总局申报“全国有线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经营资质。而在上述广电座谈会上,赵景春对国网公司的业务规划中就有“一个新服务”是:“更优质地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传播好”,“拟利用正在建设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内容分发中心和全国视频点播播控总平台,对中央广播电视媒体直播类节目进行二次加工、深度开发,除了提供电子指南、内容搜索和背景信息外,引入新的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内开展互动点播、精准推送、亮点索取、时移回看等业务,进一步扩大中央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可见,通过上述的“一个新服务”,国网公司获得中央广播电视媒体直播类节目深度加工(如拆条、切片和标签化)和有线领域新业态(点播、回看、精准广告)开发的权限,随后国网与中央三大台的合作签约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虽然与央视签署的还只是“合作意向书”。在某种意义上,中央级广播电视台和全国性有线网络层面已有了“台网融合”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因为IPTV和OTT业务造成的台网矛盾格局。
国网周年座谈会的主题为“媒体融合形势下广电网络发展路径”,是又一个细节的信号。
另外,在国网公司的“全国一张网”整合方案中,国网公司在“人和”赢取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据了解,国网公司首先将在今年联合6-8家“整合试点”省网公司,计划在年底前先成立一家新的有限责任公司,以此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国网的坯子。在新国网公司的股权结构、运营模式方面,国网摆出了足够的低姿态。例如,在统一规划、统一集采的机制下,给予“整合试点”地区省网公司足够的独立经营权,国网公司更多摆出了一幅“托底就下”的低调态势。听说,国网将以现金注资新国网公司,并且股份比例的底限放到了1%,初期仅收取高于出资额存款利息(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同时低于贷款利率)的管理费,用以支撑新国网公司的日常开支。
“全国一张网”的第二步是,在2016年对新国网进行股份制改造,并通过融资提高国网的持股比例实现控股。第三步是计划在2018年实现新国网的IPO,之后通过非公开发行、吸收合并、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整合已上市的省网,完成全国网络整合及整体上市。
对于仅有45亿注册资本的国网来说,面对仅8家上市省网就有4000多亿市值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现实可行甚至是唯一的整合路径。虽然,在资产评估方式等方面还可能会有拉锯的过程,但该方案充分体现了赢取“人和”的思路,对于整合试点的先加入者,据说还有一些优先政策。
五年整合大业究竟后势如何,还有待观察,但国网公司起码把目标喊出来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大致凑足了,后面就看业界怎么行动了。
信心和决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