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这将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业务板块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等单位主办,北大资源集团承办,主题为“十八大精神与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第二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而破解土地及人口等难题迫在眉睫。
城镇化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范围增大,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趋向于区域化开发,建设规模巨大,并要求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认为,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各个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地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做生产者、当做劳动力,而不愿意将他们转化为城市市民。
“结果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的城镇化严重地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大量的土地已经划成了市区,但是大量的人口并没有相应成为市民,这种城镇化叫做半城镇化或叫伪城镇化。”他指出。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荣誉会长聂梅生则表示,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已经有超过50%的城镇化率,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释放内需,另外还要进行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形成供地双轨制。”
谈到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用地两难的问题时,国土资源部董祚继司长认为,一方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要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现在大概每年国家给的用地指标差不多只够三分之二,缺口有三分之一,所以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地空间不足。
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看来,改革首先要扩大土地供应来源,取消行政分配。未来中国要把10亿人装到城市里,大约需要2亿亩土地,另外需要1亿亩用于发展交通,而中国有沙漠、盐田40亿亩,通过改造土地,完全有办法从中改造出3亿亩。
破解土地及人口难题
对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司长董祚继表示,现阶段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用地两难。他指出,一方面我们要坚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要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大土地管控力度,而现实却是,每年国家分配的用地指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缺口。
对此,董祚继指出,应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对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实行差别化管理。另一方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开展。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城则表示,城镇化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城市建设,不光是人口集中,城市也要从空间上既要有外延式扩张,又要提倡内涵式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认为,要解决城镇化面临的这些问题,下一步户籍制度变革和建立农村制度的退出机制是农民进城的关键,现在各地进行试验的大量宅基地换房也好,城乡土地挂钩也好,包括两分两换也好,它其中有一个要素就是把农村的土地换成社保,这个是符合道理的,但是宅基地退出不能换城市社保,城市的社保是所有中华共和国公民应该享受的。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也强调,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其次是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的机制,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尹中卿表示,在拒绝用摊大饼的方式简单扩大城市规模的前提下,打通城乡土地转化的渠道,加快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解决好被征土地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对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实际上,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之所以能够引起从国务院到国土资源部的重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这项工作是土地领域“深化改革”的基础。而作为国土资源部,也一直在规划、研究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的可行路径。
据了解,在十八大闭幕之后,国土资源部将开展《土地管理法》第二轮修订前期准备和研究工作。在新一轮修订当中,将包括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府土地收益改革、存量用地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的改革,范围也远远超过此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