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产业应如何转型升级

  2015-05-23 阅读:302
 背景

解读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要信息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样三个重要信息,分别是“双目标”、“双引擎”及“中国制造2025”。

首先,“双目标”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指增长速度,它强调实现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调整的目标,达到中高端水平。

其次,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形成“双引擎”。“双引擎”一方面指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总理三次在重要场合阐述打造“双引擎”,可见其迫切性与重要性。

再次,“中国制造2025”是指到2025年,我国要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就是一个制造业强国计划,基本要求包括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引进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推动?之前讲到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是集中在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上。此次本文主要根据两会的精神,来探讨还有哪些动力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移形式,产业应如何转型升级。

我国的产业结构要向中高端发展,发展基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二是提高产业附加值。我们下一个目的是要提升产业链、改变高产值、低收益,化解过剩产能,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三是产业创新,包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个产业采用绿色技术。

  

由增量结构调整转向存量结构调整

过去谈到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靠增量结构调整,也就是靠新兴的投资来调整产业结构。这种状况实际上形成了产业刚性、结构刚性。因此,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是要推出存量结构调整,存量结构调整需要两方面的推进,一是凤凰涅槃,下决心淘汰过剩产能、污染产能和落后产能;二是腾笼换鸟,用传统产业、过剩产业、已经占领了稀有而紧张资源的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目前结构存量的调整面临着多方面困难。首先是阻力大。无论是淘汰还是腾笼都会牺牲一部分生产能力,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其次是进行存量结构调整,需要足够大的外部推动力。存量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不可能来自需要调整的产业的内部,而是来自于其外部。再次是拥有足够的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存量结构调整涉及新产业技术的供给,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本的供给,包括员工的学习能力。这样就会导致第四个问题,存量结构调整成本大于增量结构调整。

 

产业化创新推动产业化调整

通过哪些途径能够推动我们的产业调整呢?首先是产业化创新。过去基本驱动力是投资结构,以抑长补短的投资结构来进行结构调整,这是一种静态的调整。今天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是建立在产业创新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基本驱动力要转向科技和产业创新。

那么,如何进行产业创新呢?产业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是科技。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技术革新及其成果的高速扩散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我国过去的创新主要靠模仿与引进,这是后发达国家提升产业结构的一条捷径,但只是模仿和引进,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推进的产业结构转型,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要同其他发达国家一起进入同一个创新起跑线。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领先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我们谈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增长。

今天谈创新,需强调竞争优势。我国的制造业也应由规模优势转向价值链的优势。通过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进入价值链的高端,提高产业附加值。我国要同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要进入共同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前瞻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一花独放,需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

 

产业转型,需要响应“互联网+”

两会屡次强调“互联网+”这个概念。现阶段我国所有的产业都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互联网+零售即网购;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媒体即新媒体;互联网+教育即“慕课”(MOOC);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一个标志,是互联网+清洁能源。我们现在提到的产业发展几乎没有能够离开互联网的。

所以,我们现在产业的转型,需要响应“互联网+”,特别要强调,现在产业创新的动力往往产生在已有产业的外部。已有的各个产业部门没有以创新来毁灭自己的动力,他们资产的专用性阻碍自身进行产业创新。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让新产业产生以后来冲击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采用新产业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只要采用最新技术,再传统的产业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现在我国零售实体店遇到网购产业的冲击,也要进入“互联网+”。金融业面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冲击,也要采用互联网技术并且也要采取移动支付的方式。谁不进入“互联网+”,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盘活存量”需存量资产重组

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即由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国目前经济呈下行趋势,所以“盘活存量”显得尤为重要。若要“盘活存量”,就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污染产能、高消耗产能。但淘汰不等于完全消灭,这里涉及结构调整的成本问题。通常的淘汰方式是让它破产,但内部负担社会化,员工的失业安置和就业安排需要社会承担,资不抵债的债务特别是银行负债一笔勾销,企业物质资产成为废铜烂铁,这些成本都成为社会成本,也成为结构调整的阻力。因此经济学家一般不推荐这种淘汰方式。

存量资产重组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并购重组方式是成本较低的结构调整方式;二是收缩性资产重组,放弃部分业务,盘活存量,丢掉包袱。扩张性资本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参股、上市和增发。这种资产重组在我国经济下行阶段是很重要的,困难企业收缩性重组摆脱困境,优势企业通过购并扩大规模或进入新产业是个机会。

 

兼并重组需要政府支持

我们现在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这种兼并重组需要政府的支持。并购的交易成本很有可能会超过并购的收益,优势企业往往会望而却步。如果以破产来淘汰落后产能需要支付的社会成本,这些成本就应该由政府来承担。现在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淘汰落后产能,实际上是将其外部成本内部化。这时候,政府应该对并购企业给予激励,对其承担的过高的交易成本给予补贴,因为这本身也是属于公共性投资。对符合产业政策,符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向的并购给予足有激励作用的补贴,这种兼并的收购才能正常地进行。

 

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市场推广,我们一直期待提出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同样它包含了市场推动资产重组,市场的产业选择。同时我们也需要活跃资本市场。

打赏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

(c)2008-2020 中国外事网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021-63217687(座机)

微信公众号

QQ交流